机构信息
  • 机构级别:新手上路
  • 信用等级:

在线交谈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咨询热线:18623378971

温馨提示:选学网提供免费的平台供培训机构发布培训招生相关内容,请学员与学校联系时注意提高警惕、以防被骗。同时,如您发现有虚假信息,请给我们留言反馈。
如果你也想免费发布信息,可在本站免费注册

学校评价(我要提问/点评)

  • 学校被点评:0
  • 好评(0%)
  • 中评(0%)
  • 差评(0%)

资料认证

    未通过身份证认证 未通过身份证认证

    未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未通过办学许可认证

  • 学校浏览人次:
  • 加盟时间:2021年04月28日
最新动态

中医师承班 诊脉 针灸 秘方 验方 (辩证施治)

发布者:中医技术培训 发布时间:2021-05-04 来源:中医技术培训

郁延文老师简介

 1.郁延文老师,早年拜道医,多位民间中医为师,得到了中医针灸,药丸,膏药药酒,散剂的秘方真传及制作工艺,道家无极针灸的传承人。  

2.郁延文老师2014年进修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针灸临床经验高级传承,先后进修多位国家级中老名医:周得安教授,乔正中教授王宏才教授等的传承。

3.郁延文老师把道医,民间中医国医大师及院校派名老中医的针法相结合起来,取各自长处总结出简单易懂的针法,取穴少疗效快,看得懂,学的会,用的着一看就会。


郁延文老师自从业以来就一直奋斗在临床一线,至今已有30余年,治愈患者不计其数,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及技术。

郁延文老师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传承,此次为了把自己的优秀治疗技术及临床经验得到好的传承,郁老师于近日决定开设传承弟子班。

此次课程学院可以直接进行拜师,可跟随老师一直学习丶实习。郁老师会不遗余力,毫无保留的把自己30余年的技术及经验传授给大家,拜师以后可安排时间跟师学习!并赠送拜师牌匾!

收徒要求

1.品性纯良,要有医德,要以治病救人为先。

2.热爱中医,相信中医,以发扬中医为己任。

3.要吃了苦,能坚持,把技术学好学精。    


无论你是否学过中医脉学,零基础也让你学会;学习可跟老师建立师承关系,不光是只学习脉诊,更能学会老师四十多年临床针灸,中药,艾灸等治疗方法。

口传心授,临床实操不怕时间短学不会!不怕只学了诊断,而不会治疗!更不怕学不到真正实用的技术!


五脏气血通行于脉而作用全身,气血脏腑发生病变,脉往往先受影响,有时候疾病还没有显露出来之前,脉就有了变化,诊脉可以预知将来必患之病。

学习内容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,老师根据在日常临床当中总结的诊断经验结合古代脉诊讲解,让学员快速的掌握脉诊技巧。


  以讲寸口脉为主,配合舌象来诊病。

  中医脉诊的种类,

 一:   27种脉诊各不相同,表现出了人的五脏六腑的病症,学会脉诊就会辩证,回会辩证就能给病人一个正确的诊断,才能有正确的治疗方法,

① 以脉位异常为主的脉象——浮、濡、芤、革、沉、伏、牢、短、长

“脉位异常”的概念:指脉体位置发生了上下、左右等的位置性质的变化。

举例:

1)浮脉:脉象特征——轻取即得,重按不足。主病表证、虚证。

2)濡脉:脉象特征——浮而细软,不任重按,重按不显。主病虚证、湿证。

3)沉脉:脉象特征——轻取不得,重按始得。主病里证。

4)短脉:脉象特征——首尾俱短,不能满部。主病气病。

5)长脉:脉象特征——首尾端直,超过本位。主病脉长而强硬有力者为邪气有余。长而柔和者为正常脉象。

6)芤脉:脉象特征——浮大中空,如按葱管。主病失血、伤阴。

7)革脉:脉象特征——浮而博指,中空外坚,如按鼓皮。主病精血大亏,阳气外浮。

8)伏脉:脉象特征——重手推筋按骨始得,甚则伏而不见;其脉位较沉脉更深。主病邪闭;厥证;痛极。

9)牢脉:脉象特征——兼具沉、弦、实、大、长五脉之象,坚牢不移。主病阴寒内实;疝气症瘕。


② 以脉率异常为主的脉象——数、疾、迟、缓

“脉率异常”的概念:指脉博在每分钟之内的速率超过正常或低于正常。举例:

10)数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率快速,脉率在90-139次/分(一息5至以上),脉律整齐。主病热证。(“一息”指正常人呼吸的“一呼一吸”的时间。)

11)迟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来缓慢,一息少于4至,脉律整齐。主病寒证。

12)疾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来急疾,一息七八至(每分钟140次以上)。主病阳抗阴竭,元气将脱。

13)缓脉:脉象特征—— 一息四至,来去缓怠或脉形弛纵,缺乏足够的紧张度;脉率稍慢于平脉而快于迟脉,主病湿证;脾胃虚弱;病久获治后,则为正气来复。

③ 以脉律异常为主的脉象——促、结、代。

“脉律异常”的概念:指脉博节律不整齐。举例:

14)促脉:脉象特征——急数而又不规则,间歇性停顿。主病阳热亢盛。

15)结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来缓而时一止,止无定数。主病阴盛气结,寒痰血瘀,癥瘕积聚,宿食内停等。

16)代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来中止,止有定数,良久方还。主病脏气衰微、疼痛、惊恐、跌仆损伤。

④ 以脉形异常为主的脉象——洪、细、滑、涩、弦、紧

“脉形异常”的概念:指脉博动时给人感觉其形态异常,包括搏幅和升降速度、表面光滑度、弹性、体积和指下面积等。举例:

17)洪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体阔大,状如洪水,来盛去衰。主病阳热亢盛,残阳外脱。


18)细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体细小,状若丝线,应指明显。主病虚证、湿证。

19)滑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搏来去流利圆滑,如盘走珠,应指圆滑。主病痰证、食积、实热证(正常人与妊娠期妇女也可见滑脉)。

20)涩脉:脉象特征——来去艰难应指涩滞,无润滑感(与滑脉相反),有如“轻刀刮竹”。主病涩而有力为实证、血瘀、食积、痰阻;涩而无力为精伤、血少。

21)弦脉:脉象特征——形直体长,如按琴弦。主病肝胆病、疼痛、痰饮、疟疾。

22)紧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来绷急,状如转索。主病寒证、痛证、食滞胃肠。

23)动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形如豆,滑数而短,厥厥动摇,关部尤显。主病痛证、惊恐。


⑤ 以脉势异常为主的脉象——实、虚、弱、微、散

“脉势异常”的概念:指脉博气势、力量的改变。

24)实脉:脉象特征——寸、关、尺三部有力,有充实感。主病实证。

25) 虚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博动时有空虚感、无力。主病虚证。

26) 弱脉:脉象特征——极细软而沉弱。主病气血不足;阳虚。

27)微脉:脉象特征——脉形细小,脉势软弱,按之欲绝,若有若无。主病气血大虚;阳气衰微。

28)散脉:脉象特征——浮散无根,稍按则无,至数不齐。

2、怪脉:包括危象之脉,多见于心脏病心衰、心律不齐,如釜沸脉、屋漏脉、雀啄脉、解索脉、鱼翔脉、虾游脉、弹石脉。

3、相兼脉

①“相兼脉”的概念:相兼脉是指独立命名的脉象相互兼见合并,如:浮紧、浮缓、浮数、浮滑、沉迟、弦数、滑数、洪数、沉弦、沉涩、弦细、沉缓、沉细、弦滑等。

②相兼脉的主病:是各脉主病的综合。如:浮数=浮脉+数脉,主病:表热。


 二:  讲通过脉诊后巧用中药,让病人花钱少又能治病。

可学习到癌症肿瘤,中风偏瘫,高血压,糖尿病,颈肩腰腿疼,头疼,失眠,男科,妇科,不孕不育等等老师四十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,

比如:

治疗中风偏瘫,坐骨神经痛,痔疮,鱼骨卡喉,肩背疼痛,肾结石,小便困难,面瘫 ,慢性腹泻,牙疼,急性腰扭伤,手不能握物,膝关节疼痛,腹中有气块疼痛,肝病引起的下肢水肿,各种头疼,皮肤过敏,肺气肿,女性月经不调,近视,视力下降,肺结核,哮喘的针法。

治疗肺癌胃癌,直肠癌,食道癌,急性胆囊炎,胆囊结石,三叉神经痛,胆囊结石,高血压,坐骨神经痛秘方,鼻炎秘方,口舌烂症(危症),妇女产后手足抽筋,麻木,产后无乳,秘方治疗胃柿石,治疗脱发,青年白发等中药秘方。

艾灸治疗阳痿早泄,小便不禁,癫痫,脱肛,小便难,乳腺增生乳房肿块,糖尿病,痛风,足不能行走等。


 三:  五运主病六气主病。五运病解,六气病解。

     五运六气为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,在中医领域的运用中,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,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启奥升堂之功。

从医和述六气到《内经》,都把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种因素作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,称为六气。在五运六气中,六气间阐述的是地面垂直气候的特征,以地支为符号,可按阴阳论其属性划分为三阴三阳。如果说,五运是以时间气象因素为特征的话,六气则以空间的垂直气象为主。但六气在不同的年代有其变化,在一年的六个节段中变化就更大,故六气重视的是客气的司天、在泉。作为致病因素的六气,在七篇大论纳入《内经》前,己经认识到六气太过可为六淫,六气致病都可引起发热,以六气杂至相合来解释痹证、诸风、泻泄、水肿、疼痛等,而在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为病,则更具有深刻性、丰富性与系统性。此之六气,既是可以周期循环出现的六种气候模式,又是以其气化胜复、太过、不及、同化、兼化、非其时有其气的重要因素。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以“不当其位者病”,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以“非气化者,是谓灾也”,以此,六气的异常气化都成为致病的病因,比之六淫具有更多的致病要素。

六气为病的理论,对于致病情况的认识,远不是一种病因产生一个症状,而是一种病因引发一系列的症状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论述了六气同化导致的六大类型常见病多发病情况,称为“病之常也”。此六大类堪为一种疾病模式,可以“各归不胜而为化”,转化为另一类疾病模式,论中称之为“十二变”。又在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,以六气胜复和司天在泉,阐述了六气相胜、六气之复、六气司天和六气在泉,每项分六类共二十四类的病型证候纲要。这些应是以实践观察为依据的。实为对值年疾病流行和各季节流行病的纲领性概括。其中化代违时致病成为明清温病学派“原温病之始”的理论依据。